这种思想主张通过提高政治精英的德性和品质来提高政治治理的质量,鼓励精英进行人文主义的研究,特别是对道德和道德哲学的研究,在诗歌和历史文本中赞扬德性与好统治者,以强调美德的重要性。
儒家学说作为一种情感哲学(参看情的学说),它很重视人的情感体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道虽然在有形的天地万物之外,但又在天地万物之中,思道者则必须在天地万物风云变化之中才能体会出道的意义。[51]《语录下》,《王阳明全集》卷三。他用胸次、襟怀、气象、意思等词形容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的境界,说明这是一种飘逸洒落、超然物外,非语言所能表达的最高境界,在这样的境界下,在在处处,莫非可乐[42]。王阳明所说的七情之乐,不是指七情中的一种,而是指七情之中,任何一情都能表现真乐。他由此推论说,古代圣人舜是以孝著称的,舜治理天下而他的父亲如果犯了法,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办法是窃负而逃,逃到很远的海边,享受天伦之乐,天下对于他是不足道的。
孔子和孟子都是从道德情感出发,进而从道德人格的自我体验说明乐,他们把道德直觉同审美体验合而为一,也就是把善和美合而为一,由此说明整个的人生体验。另一方面又用廓然、冲然、坦然说明其超越的自作主宰的道德境界,实际上二者是完全合一的。岳麓书院在学术领域里各项指标成绩显著,表明书院在吸取、消化古老学府的学术思想、学术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同时,具有对现代学术前沿的敏锐性及科研功能的良好驾驭能力。
馆内分为展示中国古代书院千年发展历史的弦歌千年展厅、陈列学习用品和教学方法的书院教育展厅、介绍名院和代表人物的书院学术展厅,以及书院祭祀、藏书、刻书展厅等。中华民族是世界上一个没有中断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然而在近代自我更新的进程中,它受到了西方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加上腐朽的清朝廷已经失去了包容外来文化的大气和从容,中国传统文化遭到严重践踏和遗弃。作为中国古老的高等学府,它成为了湖湘乃至整个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培养人才的摇篮。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清华大学创办了国学研究院,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认为国学研究院其研究精神与古代书院是一脉相通的,它无书院之名,而有书院之实。
至此,延续近千年的岳麓书院,终于改变了其办学组织形式,由一所古代书院演变发展为一所近代高等学堂。1979年湖南大学向湖南省政府建议,力主全面修复岳麓书院,同年获得批准。
中国书院博物馆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国书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专题博物馆。由传统岳麓书院发展为现代岳麓书院,它是在今天我们中华文化复兴的背景下发生的一个重要文化教育现象,也是现代中国书院复兴的初步试验。张栻是南宋时著名的理学家,和朱熹、吕祖谦齐名,号称东南三贤。所谓现代复兴,实质上就是对古老书院文化传统的承继、转换与创新。
毛泽东在1920年起草的《湖南自修大学创立宣言》中指出从前求学的地方在书院,书院废而为学校,世人便争毁书院,争誉学校。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们启动了岳麓书院的现代复兴。作为一个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工作一直是我们工作的重点。由于它集文物保护、旅游参观、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四项功能于一身,并形成了互动发展的格局,从而促进了古代岳麓书院的现代发展。
随着书院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有关学科建设的方向得到进一步拓展,扩充发展了相关学科的建设,构成了一个既能够体现书院特色、具有书院研究优势且能相互支撑的学科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湖南大学开始主持修复作为国家重要文化遗产的岳麓书院,在修复、开放的过程中,逐步恢复其国学的研究功能。
美国汉学家列文森曾用博物馆化这个词来形容中国传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只是现代中国人满足情感需要却没有实用价值的古董。岳麓书院在一千多年的办学过程中,一直是中国传统学术的重镇。
岳麓书院千年办学传统而不辍,留给我们极其丰富的教育传统与教学方法,为现代岳麓书院的教书育人提供了理论指导。中国书院博物馆则通过现代化陈列手段,展现丰富多彩的书院文化。早在南宋初期,书院形成了当时理学中最为兴盛的湖湘学派,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人才群体。文化素质教育以湖南大学本科生为主,开设了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系列课程。书院在文物保护的基础上,结合书院历史研究成果,以岳麓书院文化遗址的原状陈列为开放主题,同时利用各种手段开发、丰富参观学习的内容,如在深入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开设陈列馆以突出岳麓书院的辉煌历史和人才辈出的特点,开设反映现代书院发展的当代岳麓书院展览,建立中国书院博物馆,出版众多书院普及读物等等。首先,逐步恢复古老书院的教育功能,将其纳入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之中。
在恢复原状陈列的同时,增设了岳麓书院与湖南大学的历史演变陈列馆和岳麓书院及湖南大学人才馆。书院藏书的建筑御书楼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修复,并继续藏有古籍图书。
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时务学堂,后并入岳麓书院)、唐才常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人才培养是古老书院现代复兴的标志性工作。
2004年开始,完全恢复了岳麓书院的原有建制,这在岳麓书院的发展史上是个重要的里程碑,表明古老的书院已经重获生命,并初步实现了现代化的转换。我们认为有两个问题值得总结:一是关于传统与现代的结合问题。
根据书院教育的这一特点,近年来我们把书院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重点放在硕士、博士的层次。当然,今天岳麓书院在许多方面有其不同于古代书院的地方。1990年,岳麓书院开始招收专门史硕士研究生,以后逐步获得其他专业硕士、博士学位点并开始招生。戊戌变法以后,书院制度逐渐被强行废止,并采用西方教育模式进行了改革。
在晚清西学思潮的大背景下,岳麓书院先后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高师与湖南大学,后来虽有皮锡瑞、杨树达等一批国学大师在此任教。但是这一改革过程忽略了书院自身的传统,从而导致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割裂,而新的大学了无本土文化的根源,致使大部分历史上成绩卓著的书院都成了文化遗迹。
作为古老的高等学府,岳麓书院又是中国古代学术重镇,是理学及湖湘学的大本营。(三)、两个问题的思考 在这条架通传统与现代的复兴之路上,既历经艰辛,又收获成果,其中有不少值得思考的话题。
我们在努力发掘书院优良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自身的现代教育资源,已经开始了书院的复兴。从历史角度讲,书院改学堂对中国教育以及学术文化思想的近代化起到了正面的作用,因为它顺应了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趋势,同时满足了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及高数量人才的需求。
学术研究是对古老书院学术研究功能的承继。除了研究生教育之外,我们还积极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社会教育活动。二十多年以来,我们一方面注重书院古建遗存的修复、维护工作,使书院成为全国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修复最好的古代书院。书院在整合相关学科学术资源的基础上,逐步具备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条件,这契合了书院作为古代高等学府培养高层次人才的特点。
以后,岳麓书院改制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又被列为省城书院,这进一步巩固了它作为湖南地方高等学府的地位。
传统文化在社会近代化中的尴尬遭遇同样体现在古代书院身上。而另一方面,岳麓书院师生每天在如此厚重历史文化的环境里从事国学研究,沐浴着千年来积淀的学风,自然会受到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传统的深刻影响。
1916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本文是作者于2012年9月8日为韩国第二届世界靑年儒林大會演讲的讲稿)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书院 岳麓书院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